只有將經濟發展與綠色GDP相掛鉤,經濟增長數據才不會以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為代價,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才能夠持續和健康。
作為新年之初的固有流程,各地“兩會”正如火如荼,與往年不同的一個亮點是,多地陸續下調了2014年的GDP增幅,延續多年的“唯GDP”的增長方式正在發生改變。
陜西省的做法最引人關注,該省近日宣布,2014年起,陜西在設定年度目標考核任務時,將GDP增長率指標分值由原來的8分下調為6分,而生態環保指標分值,則由原來的12分增加到25分。輿論普遍認為,陜西的做法從制度層面為破解GDP崇拜開了個好頭。
GDP,這個被公認為衡量國家經濟狀況最佳指標的符號,幾十年來在中國被賦予了眾多的含義:它讓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把大批的官員推向了更高的位置,但也正是這個GDP,讓中國當下的環境和生態變得越來越難以為繼。
2013年,全國平均霧霾天數創幾十年之最,全國上下深受其害。這樣的環境下,如果再為“廣東GDP超越韓國”而自喜,或為“中國GDP一年增長一個土耳其”而為傲,將會顯得無知和可悲。因為在中國追求GDP高增長的背后,是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項目的競相上馬,以及生態、污染和資源成本帶來的環境代價。
由于長期以來“唯GDP”論的思維慣性,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動能一直強勁不衰。近期公布的“十二五”中期評估報告顯示,過去幾年經濟增長超出預期,而節能環保的約束性指標卻有四個未達標。環保與經濟增長的矛盾依然無法協調。
事實上,業界存在一個能夠平衡二者的指標——綠色GDP,它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做到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和諧統一,只是這一概念在我國一直未能引起重視。
綠色GDP由著名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最先提出,它是用以衡量各國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即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由于環境污染、自然資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數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經濟損失成本,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
而這一指標我國早已引入,2004年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還就綠色GDP核算工作進行過10個省市的試點,但在2008年金融危機和四萬億政策沖擊下,這一項目的研究工作隨之擱淺。而環保部一官員曾在一次訪談中表示,綠色GDP的研究受到了來自某些地方政府的阻力。
當前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高層的極大重視,“生態安全”、“生態環境”、“生態文明”等表述,在近期中央很多會議和文件中都能找到。解決中國環境問題已變得越來越沒有回旋余地,在既要保證就業和經濟穩步增長,又要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下,重啟綠色GDP可謂恰逢其時。
推行綠色GDP需要有考核指標轉變做制度保證,當各級官員的考核不再以單純的GDP增長為依據時,轉變就會變得水到渠成。只有將經濟發展與綠色GDP相掛鉤,經濟增長數據才不會以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為代價,未來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才能夠持續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