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6月以來,國內各地針對LED(日常節能照明設備)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頻頻頒布,全國范圍內,以“千億產業”為LED發展目標的縣市級地區已增至數十個。與之相呼應的是,在中國LED產業第一大省--廣東,深圳2012年倒閉的LED生產企業已達80余家,佛山有將近一成的企業倒閉,東莞、中山等地的企業也深陷危機之中……
雖然深陷“LED企業倒閉潮”,但深圳市LED協會表示,“這是市場的選擇,并不是產業危機,LED市場的前途依然光明。”
讓深圳市LED協會如此自信的,并不是強大的政策后盾,而是已經由政策主導發展完善的市場機制。
爆炸式增長
LED的快速增長并非這兩年才開始。早在2009年,為了擴大內需,科技部推出“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應用示范城市方案,計劃以北京、上海、深圳、武漢等21個城市的公共照明為載體,大力推動LED產業。
自此,LED產業發展走上了坦途,政策補貼一項接一項,從上游設備到下游應用采購一應俱全。LED產業也從半導體行業的一個分支型小產業,一躍成為許多地方的重點培養或支柱型產業。據德國獨立研究公司GSCResearch發布的研究報告統計,2012年中國LED產業鏈總產值達2950億元。
LED產業高企的行業利潤、易于接受的行業門檻和不斷向好的政策指導,不僅帶來了大批的“淘金者”,而且也帶來了LED產業的亂象。
“前三年,LED行業的利潤可以達到20%~30%,但后來因為政策利好、行業門檻低,很多其他行業的企業一窩蜂涌進這個市場,現在,LED行業的利潤只有5~10個百分點了。”深圳市聯邦LED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經理楊娟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不無感慨。
根據廣東省科技廳發布的數據,2012年,廣東省LED企業規模已經達到4028家,這比2009年底的全國總規模還要多出1000家。在全國范圍內,這個數字已經飆升至6000多家。
大量資金進入LED產業,已經帶來了LED產品的價格大幅下跌,兩年前1瓦的LED芯片價格大概是3美元,但現在已經降到了不到1美元。微薄的利潤使得大量跟風而至的LED企業瀕臨倒閉,LED產業似乎正開始步光伏產業的后塵。
政策紅利易“揠苗助長”
“現在的LED市場,出現的是‘結構性產能過剩’,這是中國市場發展的正常現象。”深圳市LED協會回復記者采訪說,“前兩年各地競相出臺的LED投資規劃和在建項目,的確遠超出市場的實際需求。主要體現在下游應用、分裝、配套等領域,這些領域的產能的確出現了過剩的狀況,這是需要調整的,但這并不意味著LED產業已經陷入發展困局。”
其實,國內的LED產業之所以出現“光伏擔憂”,并非產業自身存在陷阱,而是因為國內政策主導下的產業發展,往往都容易出現“一窩蜂”搶占政策紅利,但卻忽略市場選擇的狀況。
“LED和光伏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半導體照明實驗室副主任錢可元認為,隨著技術發展,LED燈泡使用起來可以省一半的電,老百姓都會用;而光伏發電不管怎么宣傳、引導,其電價都比普通電價貴一倍。
“可以說,光伏是非市場化產業,而LED是市場化產業。光伏已沒有可利用的價值,LED是大家必然要用的。”他說。
如錢可元所言,LED在照明普及上有著得天獨厚的日用品市場優勢。據最新的市場數據顯示,美國LED燈泡的零售價格已降至8美元,而節能熒光燈的價格約為5美元,這一差價必然帶來消費者消費習慣的改變。
“企業求快不求質,是典型的‘中國式’發展路線,研發資金都還沒有投下去,就希望有一個成果。最后造成技術、市場兩頭在外。”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戴星翼對本刊記者表示,引發這種問題深層次的原因,就是國家在行業補貼、研發投入方面理念不當。
實際上,LED產業作為廣東省戰略新興產業的三大支柱之一,早就開始實行市場化的政策扶持戰略。不同于政策紅利驅使下的產業發展路線圖,廣東省雖然一直重點關注LED產業的發展,但是卻更傾向于“市場之手”的調控。
貼近市場的“廣東模式”
仔細研究廣東省多年來關于LED產業的政策制定,也可一窺其LED產業領跑全國的路徑。
早在2005年,國家曾試圖在LED產業鏈上游進行技術攻關,但大規模投資的效果并不明顯。根據高工LED(專門從事LED產業研究的傳媒機構)2010年的數據,整個LED產業鏈的利潤分配中,LED上游外延芯片僅占14%,下游應用高達52%,LED下游的生產活動對整體產業鏈拉動性最強。
在這種市場前提下,廣東省在2009年發布了《廣東省LED產業技術路線圖》,鎖定了LED照明、封裝市場的應用端。2010年,全省又推廣應用LED路燈20萬盞,大大刺激了應用端的產品需求。
雖然有了市場,但LED路燈項目具有初始投資大、運行期投入少的特點,需要在生產企業、客戶和金融機構間建立不同于傳統照明的價值分配模式和傳遞機制。此時,市場催生了“合同能源管理+供應鏈+金融”的新商業模式。
政府創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