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對中國光伏產品實施反補貼、反傾銷制裁后,歐盟市場也緊跟其后展開“雙反”調查,光伏出口一時雪上加霜。業內人士提醒,在警惕歐美資本對處于低谷中的中國光伏資產實施并購同時,加大國內市場開拓或許正逢其時。
光伏業開始發力國內市場
為啟動國內光伏市場,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救市政策。繼國家“金太陽”工程之后,2010年國家開始試點地面大型光伏電站建設。2011年,中國光伏裝機增長迅速,其中僅青海省一年新裝機就超過1吉瓦。
國內市場的啟動有力抵消了歐美市場的不利影響。2012年,全國光伏新裝4.5吉瓦,超過以往所有光伏裝機量,年裝機增長率保持60%以上。這一年,國內市場保持高速增長,也使大批注重國內市場的光伏企業得以重生。
受國家救市政策的引導,從去年開始包括英利、廣東興業、北京中海陽等國內光伏龍頭企業,紛紛發力國內光伏工程市場。山東力諾電力集團總經理周廣彥說,由于力諾光伏板塊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下游,即電池生產、組件拼裝、終端應用,因而企業內部自控能力比較強,相對于上游企業受市場沖擊較小。
按照國家相關規劃,到2015年中國光伏發電裝機要達到20吉瓦。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吳達成說,光伏發電是與國際差距較小的產業,有必要實現更快發展,尤其是通過市場實際應用來帶動產業進步。
歐美資本對光伏資產虎視眈眈
當前,中國光伏產品仍未改變對歐美市場的依賴。據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光伏產量超過25吉瓦,但超過80%仍依賴國際市場。而且,當前需警惕歐美資本抄底中國光伏企業。
業內人士認為,這次歐美針對中國光伏行業的“雙反”調查,應是歐美資本展開的一場陰謀。歐美資本想借機把中國光伏行業打成哀鴻遍野,然后對光伏業優勢資產進行廉價收購,繼而重新啟動歐美市場。
2012年底,德國太陽能龍頭企業SMA公告稱,已與江蘇兆伏愛索新能源有限公司簽署合同收購其72.5%的股權。這標志著占有全球市場40%份額的SMA正式進軍中國市場,爭奪未來3年200億元的中國逆變器銷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