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上旬,歐盟已就對華光伏反傾銷案提出征收反傾銷重稅的初裁建議案,并正就此征求成員國意見。正是“一波未平一波起”,歐盟又宣布決定對產自中國的通信網絡與關鍵設備進行“雙反”調查。據中國駐歐盟使團估算,光伏案以及歐盟可能發起的對華電信產品“雙反”調查等的涉案金額,將占中歐雙邊貿易總額的近 10%。面對中國的和解姿態和多番警告,歐盟為何軟硬不吃、堅持升級和擴大雙方貿易爭端?中國企業在歐美頻遭“雙反”、動輒得咎的背后,究竟有著怎樣的癥結?
非市場經濟地位 中國光伏跨不過的坎?
歐盟對華貿易摩擦再升級
5月15日,歐盟委員會原則上決定對華為、中興等中國企業生產的無線通信設備展開“雙反”調查。與光伏行業不同的是,如中國商務部所言,電信行業歐盟企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要高于中國企業在歐盟的份額。因此歐盟單方面采取措施,執意挑起貿易戰,無疑是損人不利己。既然如此,歐盟在對華貿易方面四處點火、多線出擊,到底圖什么呢?
需要指出,歐債危機爆發以來,歐盟對外貿易戰略呈現新特點,即利用貿易政策逼迫新興經濟體更加開放市場,以保護歐洲企業,尤其是中高端產業的競爭優勢。歐盟委員會甚至有權自行決定立案,而無需事先有來自企業的申訴。在這一思路指引下,對華光伏“雙反”或許只是第一槍,未來歐盟對華貿易保護手段的使用將更頻繁,涉案金額將更大,且將更多使用“雙反”調查。
來自商務部的統計顯示,歐盟正在進行的30個“雙反”調查中,就有19個涉及中國!歐盟對華貿易保護手段的打擊對象正在從具體產品到整個行業,且更多地指向較為高端的戰略性產業。毫無疑問,中國已經淪為歐盟貿易摩擦的“重災區”。去年以來中歐雙邊貿易額下滑,其中歐盟對華頻繁發起貿易救濟所產生的破壞影響不容忽視。
面對歐盟的咄咄逼人,商務部發言人沈丹陽再次言明中方姿態,即通過對話協商化解摩擦的立場仍未改變;但如果歐方執意啟動調查,中方將按世貿規則和中國法律采取措施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由此產生的后果必須由挑起摩擦的一方承擔。
動輒“雙反”因歐盟拒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所謂傾銷,一般指的是企業出口產品價格低于本國市場售價。由于歐美一直拒絕承認中國的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所以在反傾銷調查中并不采信中國市場價格,而是參考第三國、也就是所謂“替代國”產品價格作為參照。在光伏產業調查中,歐盟選取的“替代國”是印度。不同國家生產成本、各方面條件不一樣,以印度市場光伏產品價格的高低作為判斷中國產品是否涉嫌傾銷的依據,其中的不公平和荒唐顯而易見。
事實上,由于歐盟在采用“替代國”參照方面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今天可以用印度,下次也可以換個國家,這也使得歐盟對華“雙反”經常是隨心所欲、信手拈來。此前,中國光伏企業在應對美國“雙反”時,也關鍵性地輸在了沒有“市場經濟地位”這塊牌子;美國選取泰國作為參照,便讓中國光伏企業承受了超過30% 的傾銷稅率。
事實上,歐盟長期就市場準入、知識產權保護和國有企業補貼等議題對中國施壓;由于雙方貿易領域高層對話渠道不多,頻繁動用“雙反”可能意在迫使中國在談判桌上讓步。就中歐光伏貿易糾紛來看,盡管明面上是相關企業主動申訴,但臺前幕后都不乏一些政客鼓動“懲罰中國”,為對華“雙反”推波助瀾,這值得中國政府和相關產業警醒。歐盟一心要拿中國光伏業開刀,并非其真的給歐盟的相關產業造成了多么大的損害;相反,正是看中了光伏攸關中國的利害得失,有意“殺雞給猴看”。
正是由于歐盟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并采取歧視性貿易政策,才造成了中歐雙方在當前的貿易地位中并不對等,中國企業經常是動輒得咎;在需要向中國施壓時,歐盟便針對某一行業課以重稅。先是光伏,如今又是電信,之后也許是其他產業,都可能隨時成為歐盟手中要挾中國讓步的“緊箍咒”,中國企業在對歐貿易中將惶惶不可終日。為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中歐貿易摩擦多發的癥結,中國還應據理力爭,要求歐盟立即無條件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國家地位,廢止對中國企業的種種貿易歧視。
應對貿易摩擦還應善用西方游戲規則
正是“吃一塹長一智”,歐美“雙反”帶給中國光伏業的除了傷痛,也有諸多良思和啟示。光伏產業頻遭貿易摩擦,固然有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原因,但自身存在著創新不足、低水平重復建設、價格惡性競爭、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等問題,經不起海外市場任何風吹草動。尤其是大量中國企業出口中低端產品、一味打價格戰,就很容易被外人扣上“傾銷”的帽子;一些產品價廉質次,損害的不僅是單個企業,而是整個“中國制造”在當地的聲譽。
除苦練“內功”外,中國光伏企業還需要在“外聯”方面多下功夫。海外企業應有效地利用中資企業協會的力量。由協會或商會出面參與談判,不僅可以形成合力施加更強的社會影響力,也有助于減輕媒體和政界對于涉華貿易爭端的敏感度。中國當前應當在歐美議會、政府層面多組織一些公關和游說工作,提高企業透明度;企業則應聘請律師團隊,使其經營活動符合當地規范,盡可能地減少摩擦隱患。
此外,面對貿易保護主義,另一個可行的應對策略是盡量推動企業本土化。以中國知名家電品牌海爾為例,海爾美國公司90%以上員工都是本地人,在法律、財務、營銷、人力資源、產品研發等各個方面都像美國公司一樣運作,從而能夠深入了解當地財稅法規、市場動向和監管者要求,也就增強了企業抵抗外部沖擊的能力。
另一方面,畢竟能否給予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及對華軍售解禁,是當前歐盟牽制中國的兩張王牌,絕不會輕言放棄;中國在向歐盟爭取貿易地位對等方面還任重道遠,當前不能過分指望。就現階段來看,在應對歐盟對華“雙反”方面,還需遵循現行游戲規則進行。
按照歐盟貿易法規,征收反傾銷稅需獲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