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著2013年一季度靚麗的銷售和業績,美國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Motors)在全球引爆了一場新能源汽車熱潮。不過,業內人士認為,特斯拉在動力電池技術上并無實質性重大突破,對國內新能源汽車相關公司尚不構成直接影響。
國內新能源電池技術尚未迎來重大突破臨界點,業內預計三年內難以看到革命性技術突破。當前新能源汽車產品購買補貼政策正處于“空窗期”,私人購買領域依然難以突破。不過業內認為,在出租車、大巴等公共交通領域,電動汽車有望探索具有經濟效益的商業模式,并推動銷量增長。
電池技術尚難突破
針對特斯拉的靚麗數據,國家863電動車重大專項動力電池測試中心主任王子東表示,特斯拉生產的產品是針對富人消費者,而不是大眾消費者,其表現不具有普遍意義。而且特斯拉的電池技術并無重大突破,對國內電池發展沒有重大威脅,也無促進作用。同時他表示,國內電池技術發展并沒有處于重大技術突破臨界點。
專注于多孔聚合物鋰電池研究的威海東生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慶生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特斯拉使用松下制造的現有鋰電池,可能創新性上并無重大突破。而若沒有強勢電池新技術,電池性能的提升就要依靠電池管理體系上的突破。不過,由于特斯拉使用大量小型18650鋰電池組成動力電池,這一方法并不是行業推崇的發展方向。因為電池眾多就存在均一性等多方面問題,而且對電池管理系統要求很高,事后的維護監控工作量很大。
歐瑞投資的投資總監葛原則認為,中美股市的聯動效應使得國內新能源汽車板塊出現上漲,但實際上北美市場與中國市場的差別很大。特斯拉以其高端定位、全新的設計和理念贏得了非常細分的一個小眾市場的認同,而不是依靠其經濟實用性。但在國內,電動汽車定位中低端市場,需要依靠性價比取勝。同時,由于國內新能源汽車幾乎全是改裝而成,這也導致這些車型的性能、可靠性尚無法與燃油車相比。
目前鋰電池的研發與銷售仍然處于瓶頸之中。據鋰電池行業資深從業人員表示,大量鋰電池包括鋰電材料企業的出貨量,訂單等表現很差。對此,葛原表示,這既有行業本身技術、工藝上的問題,也有下游新能源汽車銷售不暢的問題,他認為近三年內無法出現革命性電池技術突破。
王慶生表示,電池技術的突破主要在材料和電池體系上,當前材料發展速度很快,電池體系方面存在的問題較大。目前國內鋰電池生產商中九成從事液態磷酸鐵鋰電池的研發和生產,但這種體系下生產出來的電池存在安全性不高、能量密度偏低等問題。
不過,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事業部總工程師凌天鈞認為,特斯拉的靚麗業績,依然對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鼓舞作用。
補貼傳聞“不靠譜”
實際上,新能源汽車補貼即將出臺的傳聞也間接促進了相關公司股價“起舞”。然而最新信息顯示,補貼政策或許并不能如市場所預期的那樣樂觀。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財政部、工信部等四部委已達成共識,上半年將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新政策,補貼將分16檔,最低補貼標準也大于之前的每千瓦時補3000元的標準。不過,5月9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董揚表示,新能源汽車補貼上半年出臺的傳聞“不靠譜”。
而對于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延續,業內普遍十分認同。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制造業處處長李偉利表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至少要延續到2015年。
凌天鈞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肯定要延續,但是怎么補貼、補貼到什么時候都還未明確。當前補貼政策不持續、不穩定,已經影響到了汽車企業的銷售和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而受限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公司在出租車方面的推廣也暫無計劃。
不過,李偉利認為,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發展的問題不在于市場,而在于產品。他表示,即便國家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但是企業并沒有適合市場銷售的產品,這也是2012年前補貼發放低于預期的原因。他認為,企業發展新能源汽車應堅持研發,不能只依賴補貼。
業內認為,企業過度依賴補貼導致自身的短視行為,造成我國混合動力汽車發展狀況不容樂觀。長安汽車有關新能源負責人表示,公司早就開始研究混合動力汽車,不過期間由于國家支持方向變動,企業普遍出現重視短期補貼,從而中斷了這方面的研究。現在國家開始重視,但技術已經與國際車企拉開了距離。
混合動力汽車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同樣適用于純電動汽車。業內認為,盡管純電動汽車銷售環境還不成熟,但車企的研發不能中斷。
公交領域有望率先突破
新能源汽車行業目前并不是無路可走。業內認為,純電動汽車在公共交通領域有望率先出現具有經濟效益的商業模式。
葛原表示,公共交通領域由于其運營特殊性,純電動汽車發展應該很有前景。不過在私人購買領域,由于性價比較低、使用不方便,預計短期難以有突破。當前已經有出租車公司使用純電動出租車實現了盈利。預計在今年或者明年,出租車、大巴等公共交通領域可能會出現更多具備經濟效益模式。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人士也表示,當前最容易推廣新能源和混合動力技術的是大中型客車,這類車我國占世界產量的40%以上。由于車價高,增加的技術裝備占成本的比重小,每輛車節油比私家乘用車平均高10倍,容易回收成本;增加的重量占整車重量的比例小,對能耗影響小,預計到年底就可以看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