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投集團創新引領戰略前行
2012年11月28日,央視新聞頻道一則題為“上海:新技術除塵,火電企業環保發電”的消息引起人們關注。中電投上海電力外高橋發電廠通過對煙塵治理設備的技術升級與改造,使火電廠煙氣內粉塵的濃度,直接降到國家最新標準每立方米20毫克以下。報道還援引對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總經理陸啟洲的同期采訪內容:“除了對廠煙氣內粉塵的濃度進行治理外,我們還在上海開展PM2.5細微顆粒治理技術改造試點,并且已經取得成功,PM2.5顆粒煙塵排放量下降了30%,達到了10.9%。”作為中電投集團控股子公司,上海電力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實踐,為發電企業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綠色成長之路進行了有益探索。但在探索的背后,顯現出的是一個國有大型能源企業的創新情懷。
近年來,中電投集團緊緊圍繞黨中央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部署要求,以建設國際一流綜合能源集團為目標,依托創新驅動,大力發展新能源、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等產業,有效提升了整體裝備和技術水平,促進了戰略轉型與經營增效。
創新引領戰略前行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對經濟發展的約束日益凸顯,未來國內能源供應提升潛力較為有限,保障能源供應的壓力巨大。在此環境下,能源企業最現實和可能的途徑就是依靠科技進步與創新。”陸啟洲對于能源企業核心戰略有著獨到的見解。
幾年來,圍繞電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中電投集團加大清潔煤發電和節能環保技術推廣應用,大力發展風電、太陽能、核電等清潔可再生能源,積極培育以新能源為核心的產品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提高。
——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近2400萬千瓦,比重占總裝機的30.95%。
——大容量高參數煤電機組相繼投產,煤電平均單機容量提高至29.94萬千瓦,30萬千瓦以上火電機組容量占到83.6%。
——供電煤耗三年累計降低近25.2克每千瓦時,相當于節約665萬噸標準煤。脫硫裝置投運率完成98.84%。
目前,圍繞結構調整需求,一批重點科技項目正在加快推進實施。蒙東循環經濟863項目、干法脫硫、褐煤提質、空冷集成優化等科技項目進展順利。煤制天然氣、IGCC等重大關鍵技術取得階段性成果。
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
中電投集團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實現了自主生產制造太陽能發電、電站節能環保等裝備,項目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2012年12月30日,黃河水電格爾木光伏電站二期100兆瓦工程實現并網發電。至此,中電投集團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達到近600兆瓦,牢牢占據國內第一大光伏發電企業地位。
在業界看來,支持中電投集團太陽能發電項目快速發展的并不完全是資源和資金,而是打通光伏上下游產業鏈,保證設備供應,降低發展成本,有效提高太陽能發電項目經濟性所帶來的集成優勢。
2011年7月,中電投西寧電子級多晶硅生產線投產;2010年3月,中電投西安太陽能電池片和組件一期項目開工建設。
與國內眾多生產企業不同,中電投集團在進軍多晶硅進程中,直接瞄準了許多企業不敢嘗試的電子級多晶硅。四年的努力,硬是建成了國內第一條真正意義的電子級多晶硅生產線,生產的電子級多晶硅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隨著年產1250噸多晶硅生產線和200兆瓦太陽能電池片和50兆瓦組件項目陸續投產,中電投集團在光伏發電領域走出了一條集設計、制造、建設、生產、經營為一體的產業技術創新道路,實現了綜合效益最大化。
幾年來,一批自主創新成果不斷在企業推廣應用,讓企業在見到實實在在效益的同時,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電投遠達環保公司采用自主技術開發的年捕集1萬噸液態二氧化碳的工業裝置在重慶合川電廠投運,產品純度達99.5%以上,與國外同等規模相比,投資降低40~50%;公伯峽水電工程在國內首次采用了混凝土擠壓式邊墻技術,首次在百米級水頭和每秒千立方米泄量級工程中應用了豎井式水平旋流消能技術,比常規方案節省投資5000多萬元;露天煤業與中國礦業大學合作開展霍林河一號露天礦開采工藝優化,實現了產量和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高,年節約資金3472萬元;田集電廠600兆瓦超臨界機組鍋爐整體性能優化科研項目,讓鍋爐效率平均提升1.3個百分點,風機電耗下降近8%,兩臺鍋爐節能效益超過1900萬元……
以創新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中電投集團將著眼于突破一批能源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輻射帶動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建設,加快形成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興產業集群,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國際競爭,切實發揮參與國際競爭的主力軍作用。”陸啟洲告訴記者。
截至目前,中電投集團累計獲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技獎勵90項,其中“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技術研發應用”摘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環保、電解鋁、水電等專業領域,中電投集團擁有著授權專*355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