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在美國上市時,施正榮頂著“中國首富”頭銜,風光無二。2008年的《財富》雜志評選施正榮為亞洲年度經濟人物代表,并以“太陽神”相稱,殊不知,他本人的經歷竟能夠成為一個經典而常見的勵志故事。
施正榮原本不姓施,而姓陳。1963年,施正榮出生在江蘇揚中的偏僻鄉下,出生后就與自己的雙胞胎兄弟即陳恒龍分開,被送給一戶姓施的人家。為了讓他能夠讀大學,他的父親施貫林讓他另外3個孩子全都退了學。
而施家這個唯一完成學業的孩子也果然爭氣。在長春讀完本科后,他到上海讀了研究生,然后又取得了公費赴澳大利亞留學的資格,師從國際太陽能電池權威、諾貝爾環境獎得主馬丁?格林教授,并于1991年獲博士學位。學業結束后他就已經成為家庭的驕傲,個人持有10多項太陽能電池技術發明專*,取得了澳大利亞公民的身份,成為當地的太平洋太陽能電氣公司的研發團隊負責人。
但是這還不夠,他需要的是一個更大的成功。2000年,他攜帶著自己的妻子張唯和兩個在澳大利亞出生的男孩返回中國內地,四處尋找創業機會。他一度被人譏笑為騙子,而終于在現在的公司所在地無錫找到了知音,創辦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施正榮或許沒有料到,當其回國到了無錫發展,在引入了8個國有股東并成功讓這些股東于尚德電力上市之前退出股份之后,尚德進入了高速的發展階段。2005年年底上市后,施正榮在2006年成為了坐擁150億元資產的紙上富豪,創造出“世界光伏看中國,中國光伏看江蘇,江蘇光伏看無錫,無錫光伏看尚德”這樣一個史無前例的神話。
與施正榮同樣具有創富神話的還有一個人,他有著與施正榮一樣的勤奮、一樣的執著、一樣的商業天分,甚至,有著難與施正榮分辨的容貌,施正榮的孿生兄弟陳恒龍。
2009年太湖博覽會于9月18日在無錫舉行,在太博會的九大活動之——中國(無錫)國際新能源博覽會上,各大企業都使出渾身解數招徠客戶。其中,國內太陽能產業“老大”尚德電力氣勢恢宏的紅色主題特裝展臺特別引人注目,就在斜對面,藍色基調的江蘇益茂純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展間也因那輛紅色小巧的電動汽車備受關注。
一紅一藍,看似毫不相干,實際上這兩家企業的當家人卻是淵源匪淺,原來益茂純電動汽車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CEO正是施正榮博士的孿生胞兄陳恒龍博士。
陳恒龍,生于揚中,從小聰慧過人,學習成績出眾。1988年,他成功留學美國,經過幾年努力順利完成學業,并加入了美國杜邦公司。對于普通人來說,陳恒龍已經過上了理想中的生活,但是骨子里那種天生的不安分以及對自己苛刻的要求,使得陳恒龍在杜邦僅僅工作了半年便毅然辭職,走上了一條自主創業的道路。
創業是艱難的,身在異國創業更是難上加難。僅憑著勤勞和智慧,經過幾年打拼,陳恒龍的“美國麥恩斯制藥集團”已如日中天。可是,他并沒有就此滿足,2006年,突然萌生了回國創業的念頭。終于有一天,再也按捺不住的陳恒龍迅速得在半年內安排好了一切,毅然踏上了回國的征程。
作為在美國研究了20多年動力電池的專家,2008年,陳恒龍經中科院廣東分院介紹,來到常州市成立了江蘇益茂,主要從事電動汽車研發及制造。
陳恒龍的江蘇益茂純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坐落在常州武進高新區,注冊資金一億港幣,一期投資一億人民幣,已建成的高能動力電池廠,一期工程車間面積2萬平方米,共裝機9條生產線,擁有近3000萬Ah/年的生產能力。該公司是國內有限的幾家從事純電動力汽車研發、生產的企業,目前電動汽車已實現產業化,年產量可達1000輛左右電動大巴,已經成長為長三角地區動力鋰電規模最大的企業。
施正榮的尚德電力在無錫乃至全球都赫赫有名,陳恒龍的電動汽車卻是個新概念。談起電動汽車,陳恒龍興致勃勃,“相比混合動力的過渡性產品,我們生產的‘純電動’汽車一步到位,絕對的零污染。”據介紹,工作原理也很簡單,利用電網的電充進特制的鋰電池,安裝上汽車就可以安全行駛了。而且這種純電動汽車行駛成本低廉,100公里只需耗10度電,“跑起來成本相當于燃油的十分之一!在傳統能源價格日漲的情況下,新能源汽車可以說是未來新寵。”
在陳恒龍看來,發展電動車要尊重國情,尊重科學,尊重規律,要有中國特色的產業發展規劃。必須根據電動汽車產業自身發展的規律去定位技術和市場,這樣才可能拿出成熟的產品。什么是中國國情?其中之一就是人均收入不高,那么多使用電動自行車、摩托車的家庭,其實都盼望開上汽車,微型電動汽車可以滿足他們交通工具升級的需求。電動汽車的發展也必須遵循這樣的一個規律:由簡到繁、由易到難。
政策不能阻礙市場的發展
國家相關部門對微型電動車以及低速電動車一直都采取了冷漠的態度。雖然業內有人喊出,不能把微型電動車的發展“妖魔化”,它是否存在市場的需求是判斷能否發展微型電動車的根本依據。但相關部門至今也未制定出相應的標準,很多企業到目前也未獲得生產許可,產品沒有進入公告目錄管理。
目前國家政策對于低速電動汽車采取不利于其發展的戰略路線,而江蘇益茂目前卻正在擴大建廠,準備投入低速電動汽車的生產。
政府管理部門對相對低速短里程的電動車一直采取遏制態度,不發牌照、限制運行,工信部等主管部門也未制定低速電動車標準。針對政策的不落地,陳恒龍表示,目前的市場和政策尚處在博弈的階段。市場與政策是不相悖的,市場不會因為政策的打壓而減少其應有的需求。低速電動汽車符合電動汽車發展的客觀規律,更符合中國的市場特色和規律。作為企業,要做的是怎么去適應市場的發展。
陳恒龍說:“我們也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認真研究技術、市場和社會發展規律,制定出符合中國電動汽車發展規律的政策。同時企業也要加大低速車的投入,低速不是低技術、低標準,應該按照乘用車的標準來設計和生產,建立完善的市場銷售體系和售后服務體系,讓消費者放心,也讓政府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