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201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發布的《2013中國風電發展報告》(簡稱《報告》)指出,2012年中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新安裝風電機組7872臺,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2.96吉瓦,發電量達到全國總發電量的2%。風電首次超過核電成為排名第三的電力來源。
《報告》著重分析了我國風電行業的四大焦點問題——風電規劃與其他規劃相適應、“棄風”、入網消納及國家拖欠補貼資金的問題。針對社會各界關注的“棄風”問題,《報告》稱,2012年中國風電“棄風限電”達200億千瓦時以上,風電平均利用小時數比2011年有所下降,個別省(區)風電利用小時數下降到1400小時左右。這不僅造成了風能和土地等資源的浪費,而且加劇了環境問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國家可再生能源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今年年初至今,“棄風限電”損失電量相當于320萬噸標準煤,直接經濟損失近50億元,直接影響了中國風電制造商的發展。雖然2011年已有4家中國企業躋身全球十大風電設備制造商之列,但2012年前三個季度,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等風機制造商均損失嚴重。
對此,多數學者認為,由于中國的風電發展采取的是集中發展大基地的戰略,從新疆、甘肅、內蒙古、河北北部到東北,同時規劃了6個裝機規模超過千萬千瓦的大基地。如此大規模集中發展的模式必然會導致風電消納的難題。且一些地方政府將風電行業視作“政績工程”,盲目上馬風電項目,使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峻。這是引起“棄風”問題的主要原因。
然而,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時璟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2011年后,我國風電年均新增產能都維持在1500萬千瓦左右,是一個比較穩定的增長速度。雖然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超過了實際需求量一倍左右,但這是一個可以接受的范圍,畢竟產能的總量要大于消耗總量才算合理。
記者了解到,2011年,風電占德國發電量的比重已達8%,美國風電的發展目標是2030年達到20%的比重。相比之下,中國風電產業還有極大的發展空間。
時璟麗指出,目前風電行業已經出現了產業優化發展、資源整合的良好勢頭。行業競爭中,優勝劣汰的游戲規則已經讓一些優質企業領跑國內風電市場。這些具有資源整合能力的企業彰顯出規模化、集中化優勢,顯現出行業內一種良性的整合趨勢。這表明,風電行業正朝著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長王駿在北京國際風能大會開幕式上表示,能源局下一步將重點解決風電優先上網和全額收購問題,對于“三北”地區嚴重的“棄風”現象進行專題研究、加強監管;還將研究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制度,希望在2至3年內基本解決“棄風限電”問題。
時璟麗表示,解決“棄風限電”問題是當前風電研究領域各家達成的共識,但仍需一個具體的可量化指標才可實現。例如,針對某一地區,當“棄風”比例小于10%或5%時就算解決了“棄風限電”的問題,或者有其他指標來進行衡量。具體的數字要經過研究才能確定,但必須有一個具體的行業標準,才能使整個風電產業駛入良性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