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自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雙方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反傾銷稅率將升至47.6%。這場從去年9月份開始的反傾銷調查,終于塵埃落定。這讓中國光伏雪上加霜,也令歐洲光伏蒙上陰影。
歐盟直到最近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但其他市場的穩步發展也給中國企業帶來了新希望。據筆者了解,中國知名光伏企業中阿特斯太陽能、晶澳太陽能和韓華新能源已經在今年一季度做出了戰略調整:撤出歐盟市場,進軍其他新興市場。而上述三家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光伏前景一片光明的日本。
不過筆者認為,僅調整海外布局是不夠的,中國企業未來6個月要想贏得挑戰,最好徹底放棄歐洲市場,以避免“雙反”帶來的風險。搬遷或者外包在歐洲的業務是解決中歐矛盾的最佳方法。
例如中電光伏就把在歐洲的工廠搬到了別處。該公司把好幾條150兆瓦的太陽能組件生產線轉移到土耳其,新址今年1月已經順利投產。據悉,另一條100兆瓦的太陽能電池板生產線3月份也已經安裝到位。
阿特斯則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奎爾夫開設了一家光伏組件廠。在北美設廠的運營成本肯定高過中國大陸,但可以計入毛利率。開設奎爾夫工廠是以安大略省推行上網電價補貼為交換條件的。然而日本向世貿組織(WTO)提起訴訟,反對這項補貼,因此安大略省能源部根據世貿裁決,決定自今年5月31日起取消這項政策。此舉可能導致阿特斯為壓縮成本,而讓奎爾夫工廠引進中國產的光伏組件。這些借道加拿大進入歐洲的“中國造”光伏組件不但能避免臨時性“雙反”,還可避免有可能于年底實施的長期性“雙反”。
另一家企業韓華新能源通過其母公司韓華化學以及子公司韓華Q.CELLS獲取免稅元件。韓華Q.CELLS在德國和馬來西亞都有電池廠,而且在德國還有一家光伏組件廠,因此能為韓華新能源提供免稅元件。
如上文所說,避稅的第二種途徑是業務外包。昱輝陽光是其中最著名的案例。該公司在南非、印度和波蘭分別設有外包基地。雖然此舉導致運營成本顯著上升,但昱輝通過計算發現,巨大的需求能夠彌補成本上升造成的利潤損失。按照歐盟最高可征收47%反傾銷稅的說法,光伏產品每瓦成本將增加0.28美元,再加上0.20美元/瓦的額外外包成本,每瓦成本增加0.48美元,即便如此,昱輝仍然有利可圖,尤其是在價格受反傾銷稅影響必將上漲的情況下。
中企逃離歐洲的趨勢日益明顯。據監測,今年一季度,晶澳能源出貨量的20%目的地為歐洲,公司計劃2013年全年銷往歐洲的產品不超過上述比例。還有上文提及的阿特斯,其公司收入的1/4來自歐洲,一季度銷往歐洲的產品占出貨量的30%,但該公司決定二季度將比例降至10%。最突出的例子是韓華,韓華打算2013年下半年僅安排60兆瓦出貨量給歐洲,遠低于早前估計的600兆瓦規模。
中國行業網站光伏太陽能網統計的4月出口數據顯示,晶澳對歐出口量占出貨量的12%,阿特斯這一比例為30%,韓華為40%。目前筆者并不知道阿特斯到底通過旗下加拿大工廠向歐洲出口了多少光伏組件,但是知道這家企業從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大部分產品目的地都是克羅地亞,后者今年7月1日才算正式加入歐盟。如果不算克羅地亞,阿特斯銷往歐洲的產品數量只占到出貨量的18%。
還有其他的中國光伏企業表示做好了應對歐盟征收反傾銷稅的準備,但具體細節不得而知。據了解,部分企業為了避稅,采取的極端手段包括增加歐洲庫存,以便下半年直接在歐洲銷售。英利、昱輝、天合光能和晶科能源四家企業4月份出口歐洲的產品數量占出貨量的比例分別為72%、63%、61%和57%,都比較高。但需要提醒的是,這樣做并不能排除反傾銷稅的追溯權,換而言之,即便現在加大歐洲庫存,中國企業仍有可能遭受經濟損失。
無論是縮小歐洲業務,還是采取其他方式應對歐盟反傾銷稅,對行業而言都是一個積極信號。只要采取措施,中國企業和行業投資者就不必懼怕“雙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