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尤其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后,科學儀器的質量與數量都有了顯著提升,去年,科學儀器的出口總額更是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然而,參加第十一屆中國國際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展覽會(以下簡稱科學儀器展)和2013中國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高峰論壇的業內人士認為,中國科學儀器行業雖然出口強勁,但是進口總額更大,進出口逆差已超百億美元,且這種逆差呈現逐漸拉大的趨勢。
針對這一現狀,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對科學儀器行業進行統籌規劃,給予更多政策與資金的扶持。
再創新高的進出口逆差
“目前,科學儀器行業在進出口方面處于非常不平衡的狀態。”近日,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專職副理事長李躍光在2013中國科學儀器及實驗室裝備高峰論壇上表示。
來自海關的數據印證了李躍光的觀點。據海關統計,2012年,科學儀器(包括實驗分析儀器、電子測量儀器、醫療儀器、光學儀器、試驗機、大地測繪專用儀器)進口約226.4億美元,出口102.7億美元,進出口逆差高達123.7億美元。科學儀器行業進口、出口、逆差分別占儀器儀表行業總量的58.2%、46.8%、73.2%.
“事實上,科學儀器進出口逆差并不僅僅存在于去年,而是已經成為一種常態。”李躍光表示,更可怕的是,這一逆差呈現逐漸拉大的趨勢。
來自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對中國科學儀器產業發展狀況所做的專題調研結果顯示,2010年,中國科學儀器類出口呈現強勁的復蘇勢頭,達到63.41億美元,同比增幅28.28%.但是該行業進口總額更大,達到157.3億美元,增長也更快,同比增幅35.23%,進出口逆差達到93.9億美元。
到了2011年,這一趨勢有增無減。數據顯示,科學儀器出口呈現回落,達71.02億美元,增長12.0%;進口則依然保持強勁態勢,達207.48億美元,增長31.9%,進出口逆差首次突破百億美元大關,達到136.46億美元。
然而,還有一組數字同樣驚人。據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統計,近年來,中國每年上萬億元的科研固定資產投資中,有60%用于購買進口設備,部分領域高端科學儀器100%依賴進口。
不得不面對的差距
“我們為什么一直深陷依賴進口的窘境?”在科學儀器展展會現場,接受記者采訪的大多數參展商都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
在北京普析森邁科技公司總經理王峰看來,與國外相比,國內科學儀器整體技術水平確實差距明顯,有些儀器國內不能生產,有些儀器的主要性能指標則達不到要求。
“與上世紀80年代相比,中國科學儀器行業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有所拉大。”王峰說。
李躍光認為,這是由于改革開放后,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原有科研體系被打破、新的體系卻沒有建立起來,而民營企業雖然運行靈活,但科研力量薄弱,致使中國科學儀器企業經歷了一個低潮期,整個行業甚至一度萎縮。
“近年來,雖然科學儀器行業取得了一些成績,企業數量與規模呈現大幅增長,但大多數企業成立時間短,中小型企業占絕大多數,企業研發投入能力弱,產品大多擠在少數品種上。”李躍光說。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科學儀器生產廠家有1000多家,大部分產值都低于1000萬元;分析儀器廠家達200多家,產值上億元的卻不多。
“為求生存,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競相壓價,減少了利潤空間,降低了研發投入的能力,導致整個科學儀器市場發展呈現疲軟態勢。”李躍光舉例說,2010年,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子熒光光度計的原材料成本在2.5萬元至3萬元之間,市場銷售價大多在7.5萬元以上,但有些公司竟以4萬元的低價大量銷售。
“這種惡性競爭不僅減少了企業的利潤,同時還失去了用戶的信任。”李躍光說。
與此同時,也有不少參展商認為,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優秀研發人才缺乏、產業技術創新體系不夠健全、整個學術界浮躁之風等因素都制約了科學儀器設備產業的發展。
統籌協調國家之重任
“科學儀器是儀器儀表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科技產業和前沿性科學研究的基礎支撐,是自主創新的重要工具,與高端制造、環境保護和食品藥品安全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密不可分。”李躍光建議,國家應當采取有力措施,統籌協調,盡快擺脫科學儀器尤其是高端科學儀器深陷大量進口的窘境。比如利用加大政府采購力度、對使用國產科學儀器設備享受使用進口產品同樣的免稅優惠政策等,為國產自主創新科學儀器創造市場;提供寬松的科研環境,吸引優秀人才到科學儀器生產企業工作;落實激勵政策,完善科技人員評價指標,鼓勵大學、研究機構的科研人才攜帶科技成果進入企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科學儀器設備產業的競爭力;培育創新型企業,充分發揮企業作為創新主體的作用。
中國儀器儀表行業協會秘書長閆增序則認為,要在業內倡導科學的創新理念,打破在中低端技術和產品上的重復開發和生產以及低價競爭的不良局面,多參與中高端產品市場競爭。
可喜的是,儀器儀表行業多年的呼吁初步得到了政府的回應。“‘十二五’期間,中國重點發展的高端裝備制造業鎖定航空、航天、高速鐵路、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