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日前宣布自6月6日起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板及關鍵器件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如果中歐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稅率將升至47.6%。歐盟此舉不但使中國光伏受到嚴重打擊,對其自身的光伏相關產業也將造成嚴重傷害,讓涉及貿易戰的雙方廠商和消費者承受負面影響,這就是通常貿易戰中的“雙輸”。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歐盟對中國光伏征收反傾銷稅還可能導致“三輸”,因為光伏產業作為重要新能源,對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有重要積極作用。歐盟如果將反傾銷稅率升至47.6%,必然導致龐大的中國光伏產業在今后幾年忙于生存,無法兼顧技術進步和發展,光伏產業或將整體倒退。
為應對此次危機,我國需從政府拯救行業和企業自救兩個方面同時著手。政府必須保障光伏產業的國際地位,光伏行業是新能源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成為國際產業前沿的朝陽行業。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政府應把光伏產品終端的國內市場做大,采取優惠政策和補貼,迅速擴大對光伏設備的需求,盡快彌補國外市場萎縮所造成的損失。
如果歐盟將反傾銷稅率升至47.6%,企業短期內自救的空間不大。因此,光伏產業必須經歷行業整合,這可能是一個殘酷的過程,但同時也是一個重生的過程。但整合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會影響企業及整個行業的發展,這就需要政府在整合過程中盡量放手,讓整合淘汰成為市場行為。
很多國家都將清潔能源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而光伏發展則可能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關鍵點。為了爭取國際領先地位,各國都將新能源發展作為其戰略發展要點,這就意味著貿易摩擦在所難免。
解決頻頻發生的新能源貿易摩擦,國際社會需要轉變思路。對于新能源技術和產品,各國政府不應僅從經濟增長出發來考慮新能源貿易,還需從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角度,重新定位新能源發展和新能源貿易,這樣就有可能在全球建立新能源聯盟。
如果從清潔能源在應對氣候和人類可持續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來看,在國際貿易中應對傳統產品和新能源產品進行區分。比如設立相關優惠制度,在相應的貿易法律法規上對新能源采取更加容忍的態度,給予新能源產業更大的發展空間,都將有助于新能源技術和貿易在不同國家之間的流動,對加速世界新能源產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