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中國LED產業缺乏核心技術,另一邊是LED躋身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一邊是LED產品價格連續兩年跌幅達35%,另一邊是全國各地已經興建的LED產業園不止百個,企業產能正在逐漸加大。
去年年底,本報刊發了《多地強制推廣LED照明產品被指將引行業災難》,較早預警了行業困境。
孰料一語成籖。近日,深圳市政府悄然以《政府公報》形式廢止了2009年3月出臺的《關于印發深圳市LED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5年)的通知》,行業風向突變。向左還是向右?LED產業駛入十字路口。
深圳急剎車起警醒作用
深圳的政策變革并不能阻擋其它地區的LED狂熱。
近日,在北方城市(長春)綠色照明論壇上,長春高新區管委會與吉林省照明學會聯合發出《在全省范圍內加速推廣使用LED節能高效照明產品的倡議書》,長春高新區將打造千億級LED產業基地的規劃同時亮相。
企業生產熱情居高不下的背書卻是上市公司業績的集體下滑。近期各大LED上市公司發布的2012年年報顯示,去年企業業績普遍低迷。如處于產業鏈上游的LED芯片、外延片的企業里,華燦光電、士蘭微、乾照光電、德豪潤達2012年凈利潤分別下滑了29.93%、40.11%、39.02%、57.14%。LED晶體材料提供商福晶科技凈利潤下滑了36.50%;LED電源企業茂碩電源凈利潤下滑了11.55%;LED發光材料企業科恒股份下滑了80.62%;LED封裝企業長方照明、雷曼光電、鴻利光電、國星光電凈利潤分別下滑了27.45%、31.59%、35.27%、67.36%。
深圳市儒為電子有限公司是雷士照明等大型LED企業的供應商。據接近深圳儒為的人士向報社記者透露:“沒有感覺到深圳的政策調整對深圳儒為有什么影響。相反,企業訂單干不完,目前已經不讓業務員出去接單了!
另一位做投資管理的唐先生也向報社記者表示,他所了解的深圳某LED企業產品是供東歐等國際市場,目前,沒有看到產能受到任何影響。
業界預測,LED產業結構性產能過剩的局面在2013年仍將繼續。
業內專家在接受報社記者采訪時表示,深圳叫停LED產業規劃有對這個行業的警醒作用,各地政府若依然繼續盲目上馬,其損失可能無法估量。
政府和企業的博弈
“其實,這是一場政府和企業的博弈!痹泴V東省大力推廣LED道路照明持不同意見,并上書廣東省科技廳的廣州照明行業專業人士胡軍,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地方政府想通過土地財政方式、用建立高新技術園區吸引企業投資來拉動GDP,而LED企業則看中了高新技術補貼和大力推廣后的政府行政命令下的市場。這就像同床異夢的夫妻,最后肯定是要分手的。”
“政府建立產業園區,當年是因為這個產業定義為高新技術產業,政府希望能帶來更多的稅收,所以才會給一定的補貼,希望把這個產業做大做強,打造上千億上萬億的企業。”胡軍給《中國企業報》記者提供了一個數據:經過這幾年的扶植,深圳的LED企業最大的也只是產值過億元,但政府如果發展互聯網或生物等深圳確定的新興戰略產業,隨便一個項目都過千億元,“這樣的行業,在土地資源這么緊缺的深圳,政府顯然是要放棄的。”
“我見過LED產業園區,當時現場破破爛爛,就牌子豎起來了,然后就可以去抵押貸款!焙娤颉吨袊髽I報》記者描述了他所見過的某地LED產業園,“大多數都這樣,先打地基,搞個廠房,然后騙政府的補貼。政府現在也不那么好騙了,一般都是你不做我不補,政府現在已經很理智了!
不過,廣東省科技廳對于深圳的做法似乎并不完全認同。《中國企業報》記者電話采訪了廣東省科技廳辦公室主任林曉勇,他表示,廣東省科技廳并不清楚深圳市是出于什么原因叫停LED產業規劃,但廣東省仍然會堅持大力扶植這個產業的。
業內專家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示,壓過剩產能是當前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之一,一定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同時避免一刀切。另外“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如何結合起來使用,也需要探討。
政府被指介入過多
來自中央人民政府網站的信息顯示,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多個部委今年2月聯合發布《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規劃》!兑巹潯分蟹Q,LED照明節能產業產值年均增長30%左右,2015年達到4500億元(其中LED照明應用產品1800億元)。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半導體照明產業集聚區。形成10—15家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較多自主知識產權和知名品牌、質量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
據了解,由于LED產業上游產能擠壓嚴重,下游市場遲遲沒打開,企業間競爭激烈。同時,LED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導致行業進入門檻偏低,而高額的政府補貼、優惠的稅收政策則吸引了大量資金涌入,甚至有不少企業不具備相關技術,導致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
有官員私下透露,或許讓政府感到可怕或無可奈何的,是整個LED產業實際出現了產能過剩,甚至擔心LED產業成為第二個光伏產業。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地方政府還會來深圳“搶”LED企業去他們那里發展,很多LED企業就這樣走出深圳并膨脹發展,整個行業正處于浮躁和明顯過熱期,但不少企業因為水土不服且當地政府政策不兌現,造成了資金鏈斷裂繼而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