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現代裝備制造業強勁發展的最大動力來源,中國工業機器人之所以呈現市場競爭力薄弱的現象,就是因為技術上的不足。面對國內龐大的產業市場,提升本土機器人技術將是推動民族工業發展一大助力。
2.3萬臺,這是由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2012年中國機器人購買量,中國由此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僅次于日本的2.87萬臺,領先美國、韓國和德國。這一歷史性突破,讓眾多關心中國機器人市場的方方面面歡欣雀躍。
但采購總量并不代表本土機器人企業就獲得了足夠的市場份額,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CRIA)副秘書長姚之駒介紹說,CRIA對國內會員單位進行統計得出,2012年本土品牌機器人的銷量是3,000多臺。對比內、外資機器人在中國市場的占比,本土品牌以13-17%的比例處于極端下風,這無疑給已呈現火熱態勢的中國機器人產業澆了一盆涼水。
究其原因,在于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較晚,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發,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噴漆、搬運等工業機器人樣機;90年代起,在一些行業有所應用;到了21世紀后,中國本土的一些機器人公司成立。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本土機器人公司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技術底子比較薄弱,核心技術與歐美差距較大,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很少。現在面對龐大的產業需求市場,這是本土機器人發展的最佳良機。但本土機器人生產企業面臨殘酷的競爭局勢,已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但競爭壓力的背后,蘊藏著發展的動力。正如魯訊所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是沉默中滅亡”。我國工業機器人正面臨該現實環境,本土企業急需完成一場自我救贖。
政策出爐 激產業進步
2010年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儀器儀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及其系統等部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領域銷售收入超過3000億元。但是,作為一個正在培育和成長的新興產業,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仍存在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新型傳感、先進控制等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產業規模小,產業組織結構小、散、弱,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產業基礎薄弱,高檔和特種傳感器、智能儀器儀表、自動控制系統、高檔數控系統、機器人市場份額不到5%。
為了重塑我國制造業的競爭優勢,實現工業轉型升級,2012年在《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對“工業機器人”有專門的闡述:攻克工業機器人本體、精密減速器、伺服驅動器和電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的共性技術,自主研發工業機器人工程化產品,實現工業機器人及其核心部件的技術突破和產業化。
未來,中國工業轉型需求將為整個國內市場提供廣闊的機器人商機,發展本土機器人產業是促進我國制造業加速轉型的重要舉措。為什么?僅就采購價格而言,就是本土機器人的最大優勢。現在之所以在價格相對便宜的基礎上遲遲未打開市場就是因為技術不過關,倘若最終在生產技術上獲得突破,國內企業市場份額將快速擴大,改變外資獨大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