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將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實施跨區送電項目,推進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形成多方向、多通道的交直流混合受電格局,加快構建安全經濟綠色低碳智能的現代能源體系,進而促進大氣污染治理任務的出色完成,有效推動“美麗江蘇”建設,此舉無疑給江蘇送來了福音。
我們知道,江蘇是我國沿海發達地區之一,一方面,2013年,江蘇最高用電負荷已突破8000萬千瓦,區外來電占了近1/5,最大達到1515萬千瓦,其中夏季用電高峰時2000千米外的四川水電通過錦屏—蘇州的±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穩定送電達480多萬千瓦。另一方面,由于歷史的原因,江蘇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不盡合理,使得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增加,帶來了大氣污染問題,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問題。如南京到鎮江段電廠間隔僅10公里,江蘇地區每平方公里每年二氧化硫排放量達到45噸,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0倍,以致頻繁出現霧霾,這是能源發展不合理、結構性矛盾長期積累的集中暴露。
一次能源嚴重缺乏,二次能源自給困難,決定了江蘇必須加大引進區外來電,通過特高壓電網打造新的能源輸送“大動脈”,從根本上緩解全省電力供需矛盾。首先,減輕煤炭運輸壓力。這一輸電規模折算為每年從空中輸送原煤7600萬噸,與4000~5000趟萬噸重載列車、350萬輛重載卡車的運煤量相當。其次,降低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年接受省外1750億千瓦時電力,相當于每年少排放120萬噸二氧化硫、80萬噸氮氧化物、16000萬噸二氧化碳,大大緩解江蘇十分突出的環境承載壓力。再次,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3500萬千瓦送電規模相當于建設17座200萬千瓦電廠。17座火電廠的占地需要560公頃,而全部特高壓工程占地總量少于110公頃,相當于為江蘇節約了450公頃寶貴的土地資源。第四,提供更加可靠的電力供應保障。采用特高壓輸電方案,具有輸電容量大、安全程度高、靈活性強的優勢,便于構筑更廣闊的資源優化配置平臺,大幅提高電網抵御嚴重故障的能力。
可見,只有加快特高壓電網建設,才能初步構建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現代能源供應體系,才能確保江蘇這一經濟發達地區的電力可靠供應,從根本上實現“以電代煤、以電代油、電從遠方來”,從而以電力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支撐起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