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一場掃黃暗訪引發的東莞熱還在繼續,就制造業來說,沒有人會否認,東莞模式是一個奇跡。它是承接香港和臺灣出口加工業轉移的產物。在人們的一般描述中,東莞模式是這樣的:港臺資本、設備(附著一些工業技術)+東莞土地、廠房+中國內地農民工+香港進出口通道+歐美日市場(現在是全球市場)。
在人口、資源等紅利日益消失的當下,中國制造業迎來轉型升級的攻堅時刻。目前,在廣東東莞,一些傳統企業開始走上品牌化、綠色生態化的產業轉型升級之路。
用工荒難題
如今,在東莞,企業面臨的用工難題仍在持續。據相關統計,目前,東莞的小微加工企業(租個門面放三五臺機器,能夠從事電腦鑼、火花、車磨銑、深孔、注塑加工)每個鎮都有近1萬家。在金融危機之前,東莞的每個鎮都有數家用工超過萬人的企業,現在基本已經很難見到用工超過萬人的企業。據東莞一家專做橡塑防滑墊的工廠負責人介紹,前幾年,這家工廠做獨家生意賺了點錢,但現在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加上管理不善,日子不好過了。此外,現在的東莞,僵尸工廠(指處于暫時歇業的工廠)也不少。有業內人士指出,因為門檻低下,所以低端加工領域絕對難容下大型企業,改革開放之初的臺資、港資在東莞設立的加工制造企業,大部分從事的就是這一領域,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企業的資金鏈斷裂,所以出現大面積倒閉。
中山大學教授、東莞市特約研究員林江認為,東莞制造業的問題,在于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大部分是低端制造。在東莞企業,最難做的崗位是人力資源部經理,招不到人。現在一個普工,包吃住沒有3000元,基本上是沒人給你干的。更重要的是:普工工資肯定還要上漲,企業面臨用人成本日益高企。許多企業都明白,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但是,由于制造企業受地方偏僻和待遇限制,很難招到高手。真正的高手,要么在一線城市,要么自己創業。很少人愿意來鄉鎮,除非是新手。就算把人招來了,組建網絡部門,要為員工購買電腦和社保,定期進行培訓,制訂特殊的考勤、獎勵制度等,許多因素需要操心。“新人上手之后,把你當跳板,東莞的企業大多是制造類型企業、電子商務開發、模具生產、紡織貿易等為他人做嫁衣裳的低端產業。”林江說。
品牌化出路
在經濟轉型升級日益迫切的當下,東莞也積極推動當地有實力的企業走品牌化發展道路。根據《2012東莞市政府工作報告》,加快加工貿易和傳統產業轉型仍將是東莞市政府未來5年的重中之重,而轉型的方略之一便是推進品牌的帶動戰略。
捷聯科技總經理修細毅12年前來到東莞,但與大多數人投資建廠的選擇不同,修細毅選擇了當時冷門的電子商務平臺。“當時沒有太多本錢,工廠需要的成本較高,而我本身又是學IT出身,就選擇了做電子商務。”修細毅回憶道。目前捷聯科技在中山、江門等地設有分公司,并成為東莞415家國家高新科技企業中的一家。
2013年10月18日,修細毅以東莞市電子商務協會會長的名義在一次論壇上發表了“電子商務為小微企業創造訂單”的主題演講。可以說,修細毅的企業是東莞市目前最受歡迎的企業類型之一。
綠色生態樣本
東莞市政府一方面寄希望于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推動園區建設、引進培育龍頭項目達到集聚高新產業的目的。松山湖便是這一策略實踐的樣本。據了解,成立于2001年的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于2010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擁有近8平方公里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生態綠地的松山湖,干凈、整潔、綠樹蔥蘢。而在綠樹掩映下的工業園區和寫字樓里,聚集了華為、宇龍通訊、易事特(300376,股吧)、新能源等高科技先進制造業企業,松山湖目前的近600個項目,都是在“擇商選資”原則的指導下,從8000多個項目中挑選出的,落戶率近8%。
據統計,2010年,松山湖工業企業平均每度電產值超100元,遠高于全國22元的平均水平;每萬元產值耗水不到8噸,遠低于全國15噸的平均水平;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單位產值能耗為0.0354噸標準煤/萬元,大大低于國家級高新區平均水平。
千挑萬選的企業帶來了高速的經濟增長。據統計,近年來,該園工業總產值超337億元,稅收收入達到18.6億元,同比增長19%,其中土地利潤占比明顯回落,正從土地利潤向工業利潤“軟著陸”。
而東莞市政府建立園區的目的并非為增加GDP值,而是希望通過高新產業園區的建立,起到示范和引領的作用,帶動周邊區域的升級。
東莞招商運營部策劃總監文海斌說,早在2011年,東莞就設立了專項資金引導和獎勵企業轉型升級。例如服裝產業,東莞市政府聯合港臺生產力輔導機構為企業提供最高30萬元的資助進行專業的輔導服務。作為一個在東莞待了多年的新東莞人,他看到過厚街傳統產業企業家的掙扎、悲觀和絕望,但他也在園區的招商中感受到了東莞大批努力并且有實力往前走的企業的活力。
在文海斌看來,東莞的經濟再創輝煌,除了政府的支持還要有企業家探索求新的執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