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石化產業的迅猛發展伴隨著嚴重的環境問題,引發社會矛盾。“石化圍城”在某些地區處處可見。而在這背后,不僅有發展歷程中遺留下來的歷史問題,更重要的,還在于產業布局的失序,規劃選點的不合理,埋下了社會隱患。
對全國多個石化基地或者以石油化工業為龍頭的地區進行調查發現,環評很難從選址環節就發揮應有的作用,石油公司和地方政府主導著項目的布局;在大企業面前,一些地方的職能部門往往顯得弱勢,未能約束部分企業“我行我素”的行為;城市規劃總是為“發展”開道,充滿“彈性”而缺乏應有的強制力?
“限批”只是一時之計,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和妥善的解決,將阻滯“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東南沿海石化布局亂象
一位環保部門官員說:“他們一面用砸錢來證明自己的環保責任,一面卻又揮霍了資源,拉長了污染戰線,疊加了環境風險,個別企業甚至粗暴地無視法律法規和程序”。
對比中石油和中石化前后五年的年鑒,可以看出,近五年來,石油煉化企業的分散布局、遍地開花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中國東南沿海地帶的情況尤為明顯。
被稱為“最后一片凈海”的北部灣地區,自西向東的欽州、北海、湛江、茂名,到南岸的海南洋浦,均已經形成了規模化的煉油產業,并且近年來紛紛改造擴能。再往東走,廣州、惠州也都有千萬噸級的煉油廠。石化下游的企業,像漣漪一樣圍繞著煉油的“龍頭”在區域內擴散開來。海峽西岸地區也已經開始呈現出爭設石化基地,競相建設煉油廠的趨勢。從大小門島、溪南半島、江陰工業區、湄洲灣、古雷港到揭陽惠來一共規劃了六大石化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