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產煤大省山西正式出臺了《山西省促進煤炭電力企業協調發展實施方案》,鼓勵煤電企業通過資本金注入、股權交換等方式相互參股、控股或通過資產重組注冊成立新的煤電聯營企業,從而形成合理的煤電價格機制。
與會的大型煤炭集團西山煤電幾天前剛剛宣布,擬競購山西興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21.85%股權及武鄉和信發電有限公司100%的股權。興能發電有限責任公司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燃用洗中煤坑口電廠,武鄉和信則具有2×600MW的發電能力。據武鄉電廠副總經理李世安透露,產業鏈的拓展將有利于火電企業擺脫長期虧損困局。
山西省經信委副主任冀明德表示,“煤電聯營”方案的出臺,將促進煤電企業的長期共贏,建立更加穩定的能源供應保障體系。
事實上,近幾年中國煤電聯營頻頻上演。早在2009年,中國五大電力集團就紛紛涉足煤炭生產業務,并全面參與了山西省的煤炭資源整合,隨后又于2010年全面進軍新疆煤田的開發。
此外,無論是去年10月同煤集團收購漳澤電力47.36%股份,還是今年2月中國神華集團宣布擬以現金16.51億元收購巴蜀電51%股份,都引起了廣泛關注。山西省社科院副院長潘云認為,煤電聯營可以使煤電企業共享利潤,有利于雙方共同應對煤價和電價的波動,對中國的能源供給將產生深遠影響。
而頻繁上演的煤電聯營背后,暴露出的是困擾中國政府多年的煤電之爭。
在中國的用電結構中,煤電占比高達95%以上。但多年來,中國煤電價格關系卻一直沒有理順,“市場煤”和“計劃電”造成煤電價格脫節。過去十年來,中國的煤炭價格一直呈上漲趨勢,但火電企業因為電價漲幅不大處于長期虧損狀態,發電積極性下降,導致中國內地經常出現結構性電荒。而每到用煤高峰和煤炭產量下降時,許多火電企業又經常面臨“煤荒”的尷尬處境。煤電聯營實際上是目前中國煤炭和火電兩大行業利潤嚴重分化的結果,也是平衡二者利益關系之舉。
正因如此,煤電聯營在中國獲得了廣泛支持,業界普遍認為,這將使煤炭企業和電力企業建立一種互補、長效的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機制,實現共贏。
在今年年初的中國兩會上,中國電力巨頭華能集團公司總經理曹培璽建議政府在煤炭資源富集地區建設一批煤電聯營項目,并對煤電產業進行縱向整合,建立健全煤電一體化產業鏈,提高電煤供應效率,減少電煤交易成本。中國國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長魏鵬遠也公開表示,煤電聯營將被作為長期政策堅持下去,為鼓勵煤電聯營深入推進,在項目審核方面會有特殊待遇。
目前,中國煤電聯營已有多種模式:主要有神華模式——煤炭企業控股和建設電站;山西焦煤模式——煤炭企業興建電站;魯能模式——電力企業興辦煤礦;伊敏模式——煤電合一、統一經營、電力集團集中控股;淮南模式——煤電企業合作新建煤礦或電站。
山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研究院院長王宏英認為,其成功的秘訣都在于有效減少了煤炭的交易成本,降低了煤炭價格,從而讓利于電。
然而,煤電聯營在中國也帶來了一些爭議,坊間稱之為“煤吃電”,部分火電企業擔心被兼并。
國務院研究室綜合司副司長范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盡管一些實現煤電聯營的企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只是個別現象,并不具備示范效果,很難成為解決煤電矛盾的根本途徑。
一些專家則指出,煤電聯營只是緩解煤電矛盾的無奈之舉,通過外部成本內部消化的方式減少火電企業虧損并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也有違市場規律,很容易導致新的行業壟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