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節能環保網訊:中國碳交易市場終于迎來了“春暖花開”的好日子。數據顯示,進入2014年,多地碳交易所成交量和成交額均比以往有大幅提升。不過,據記者了解,由于我國碳交易市場互相分割,制度設計差異較大,碳交易的價格調控機制尚不完善,建立全國統一的碳交易市場仍面臨著諸多困難。
各地碳市場成交放量
截至2013年底,已有深圳、上海、北京、廣州和天津等5個碳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交易。
據記者了解,2014年以來,上述碳交易市場相關業務大多呈放量趨勢。
北京環境交易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7日,北京市碳排放權交易平臺共達成交易77筆,總成交量64217噸,成交額達到325.8187萬元。
目前,北京碳市場價格穩步上升,3月6日創下了開市以來的最高價55.5元/噸,較50元/噸的起始價上漲了11%。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稱,截至2014年3月7日,上海碳交易市場累計成交量12.9222萬噸,累計成交額464.4365萬元。
3月3日,該交易市場迎來單日成交量的新高,當日累計成交量達到27300噸,累計成交額101.27萬元,這也是上海市碳交易市場開市以來單日成交額首次突破100萬元。
繼上海、北京碳市場在前兩周出現上漲行情之后,天津碳市場近日也出現大幅上漲的勢頭,創下開市以來最高價。
據天津排放權交易所發布的消息,自2013年12月天津啟動碳排放權交易以來,截至2014年2月11日收市共完成1201筆交易,成交量共計77560噸,交易額共計212.4059萬元。截至3月12日,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累計完成配額成交814.8689萬噸,成交金額4.8894億元。
成交量仍低于預期
不過,據記者觀察,目前各碳交易市場的實際成交量依然低于預期,活躍度不夠,大多數被列在“自愿參與名單”中的企業,參與碳交易的積極性不高。
“每天幾百噸的交易額遠遠達不到市場發展的需要。”中國人民大學環境金融學院教授藍虹此前對媒體表示。
藍虹分析,目前碳交易試點參與的企業主要是一些耗能大戶,他們的節能技術、能耗標準相似,缺乏差異性,導致交易需求不旺。
但在北京環交所總裁助理周丞看來,碳交易市場發展需要一個過程。“碳市場的最終目的不是要達到多少規模的交易量,而是幫助企業實現更低成本的減排。”周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