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之下,上半年,中西部省份生產總值增速普遍高于東部。
當前,中西部地區大多處于工業化初期和中期,以內向型經濟為主,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較小。此輪基礎設施投資對中西部發展拉動較大,此外中西部大多數省份已成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重要力量,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中西部經濟快速增長,正是得益于中央多年來積極扶持中西部地區發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結果。而中西部的崛起也大大拓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空間。
8月的炎炎夏日下,走進馬鞍山鋼鐵公司的生產車間,曾經停產的生產線如今正在加緊生產,馬鋼已經從連續虧損的陰影中走出,6月盈利達到1.4億元。
在遼闊的中西部地區,有許許多多像馬鋼這樣的企業,正從陰影中走出來,重新踏上加快發展的軌道。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各地區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但隨著上半年經濟數據的陸續公布,一個現象引起人們的關注:中西部各省份GDP增速普遍高于全國平均增速,安徽、湖南、湖北等多個省份的增速都在10%以上,內蒙古更是以16.2%的增速高居全國第一。
從工業增加值來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上半年東部地區增長5.9%,中部地區增長6.8%,西部地區增長13.2%。
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東部地區增長26.7%,中部地區增長38.1%,西部地區增長42.1%。
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李曉超表示,中央出臺一攬子計劃以來,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我國區域發展協調性有所增強,中西部地區投資和工業生產增長均明顯加快。
中西部經濟快速增長,正是得益于中央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扶持中西部地區發展、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結果。而中西部的崛起也大大拓展了我國經濟的發展空間。
中西部經濟增速普遍超過東部
根據中部六省公布的數據,上半年,中部六省除山西外,GDP增速普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安徽達到11.8% ,湖北為11.3%,江西為10.6%,河南為8.2% ,湖南為12.8%。抓住機遇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安徽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安徽省上半年全省生產總值451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11.8%,增幅比去年四季度高0.9個百分點,比全國高4.7個百分點。
“總體上看,上半年在中央擴內需、保增長一攬子政策措施作用下,安徽經濟下行調整探底已基本結束,正朝回升階段轉化。這不僅說明國家和我省實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確、及時、有效,也為下一步經濟穩步回升奠定了良好基礎,對進一步提振社會信心、改善市場預期將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安徽省統計局副局長倪勝如說。
在中部地區,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開展全民創業,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迅速成長,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以安徽省為例,2009年上半年,安徽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達到11795戶,比去年同期和年初分別增長了2525戶和1282戶。安徽上半年的經濟發展狀況正是中部六省的一個縮影。
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速更是喜人。來自重慶市統計局的調查顯示,2009年上半年重慶市經濟增長動力逐步增強,多數主要經濟指標積極向好,經濟呈現快速回升態勢:在中央“擴內需、保增長”一系列政策,特別是《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政策刺激下,上半年重慶市經濟加快復蘇。上半年重慶實現增加值2320.47億元,增長12.5%。
今年7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一系列今年1到5月份西部經濟形勢的數據。從固定資產投資、消費市場、工業生產及財政收入增幅等數據均表明,今年上半年,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明顯高于全國和中東部地區。
在上半年全國各省市GDP增速高于12%的六個省區市中,西部的內蒙古、四川、廣西、重慶占了四席,內蒙古更是以16.2%的增速位列第一。
工業化加快助推中西部逆勢增長
對于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的逆勢上揚,中國人民大學區域與城市經濟發展研究所所長陳秀山認為,這一現象的原因首先是國家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政策效果開始顯現;其次,中西部地區都還處在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等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為中西部地區的工業發展帶來了強大的動力;同時,中央在農業政策上的傾斜,也推動了中西部地區的農業較快發展。當然,也得益于中西部地區抓住自身特點和優勢,在危機中找到了發展的機遇。
“圍繞第二產業的投資和產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普遍較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研究部研究員侯永志說,“中部地區和東部地緣相近,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主要力量,上半年,中部地區承接東部梯度轉移的積極性普遍較高,主要接納的也都是工業項目,當地豐富的自然和勞動力資源?到充分利用,這也是GDP增長的重要原因。”在中央擴內需、保增長的背景下,中部地區的制造業結構與當前擴內需的市場需求結合得更加緊密,例如中部地區重化工業、裝備制造業發達,其工業制成品能滿足國內市場當前的需要,而東部地區加工貿易的結構對國外市場依賴較大,抵御金融危機的能力相對會弱一些。
對于西部地區經濟保持增長的原因,重慶社科院產業經濟與企業發展研究所所長王秀模認為,上半年西部經濟快速發展有五大原因:一是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巨大推動力。二是西部地區正處于城市化成長期和工業化初中期,增長潛力大,增長幅度高。三是西部地區比較優勢產業、重點支柱產業已進入高增長階段。四是西部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迅速,具有很強的成長性。五是西部地區絕大多數省份屬于內向型經濟,在國際金融危機中所受沖擊相對較小。
重慶市常務副市長黃奇帆認為,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2009年上半年重慶的GDP增速達到12.5%,保持了較快發展的勢頭,這得益于中央系列政策的出臺,也得益于重慶貫徹中央調控方針,未雨綢繆、主動出擊。
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在路上
由于地理、歷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國東部沿海與中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這種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造成了我們人口、資源的大規模轉移,使得勞動力和資源沒有得到合理的配置。然而,如今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讓我們看到了扭轉這種局面的希望。
陳秀山認為,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這是我們期望出現的格局,也增強了當前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信心。從長遠看,這種區域經濟發展的平衡,會帶來非常積極的作用。第一,這將減少我國能源、資源遠距離的流動,使能源、資源能得到更好的配置和利用;第二,這將逐步減少人口大規模的流動,避免人口大規模流動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第三,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也對東部地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東部地區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從而有助于推動我國經濟整體的轉型升級。
在我們對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持樂觀態度的同時,陳秀山還指出,“我們還要密切關注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中西部地區的快速發展是不是可持續的?二是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是否仍然主要依靠能源、資源等要素的投入?是否走上了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的道路?”
對此,侯永志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他說“中西部地區的增長不能是粗放式的工業增長,承接轉移也不能是簡單地復制、接受淘汰產品,而是要因地制宜科學承接具有技術含量并能提升當地產業的國際和國內轉移項目。上半年中部地區推進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向追求高附加值轉變,也給中部發展帶來了后勁。”
【中華軸承網】部分信息來自互聯網,力求安全及時、準確無誤,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對其觀點贊同或 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本網轉載信息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電話:0571-56866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