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鋼貿行業不良貸款集中爆發,相互擔保融資的鋼貿企業們,遭遇了“火燒連營”般的系統性危機。
房地產市場繁榮之時,鋼材也被市場大肆炒作,在“聯貸聯保”的融資模式下,鋼貿業被資本裹挾急速膨脹,曾經繁極一時。而今,鋼貿行業不良貸款集中爆發,相互擔保融資的鋼貿企業們,遭遇了“火燒連營”般的系統性危機。
鋼貿行業主要聚集地上海,因鋼貿造成的不良貸款黑洞究竟有多大?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官方數據公布。
不過,有一組數字或許可以揭示冰山一角:《華夏時報》記者根據上海法院網開庭公告統計發現,從4月15日到5月15日的一個月內,以銀行為原告,鋼貿公司為被告的案件達125件,案由全部是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僅以記者截稿日4月15日一天為例,就有29件涉及銀行、鋼貿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糾紛案件開庭。
此時,鋼貿商的真實生存狀態究竟如何?銀行究竟如何保衛資產質量?本報記者深入一線實地考察,試圖厘清鋼貿企業與銀行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
10家上市銀行涉鋼貿訴訟
根據記者了解,鋼貿類糾紛是銀行眾多金融借款合同糾紛中占比較高的一類。“從2013年四季度開始,一些原來經營情況比較好的企業,現金流也出現了問題——訂單量下降,資金利率走高,企業難以承受。”上海一位資深鋼貿商坦言。
本報記者統計,在以銀行為原告且涉及鋼貿企業的125件案件中,原告主體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興業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等10家上市銀行。其中一國有銀行就占據了半壁江山,平均每天2.6件(4月15日-5月15日期間共計23個工作日)。
浦東新區會聚各類金融機構,因此,浦東新區法院成為受理金融糾紛最多的法院之一。本報記者掌握的數據顯示,僅浦東新區法院民六庭2013年一年受理的鋼貿類金融案件就有1100多件。經過調研分析,該院認為銀行將至少又有1000余案件起訴。
記者走訪多地調查了解到,這波銀行與鋼貿商金融糾紛的起源,始于2009年至2011年間。“那個時候我們之間合作非常緊密,鋼貿商能從銀行取得大量信貸。”何老板,一家在上海常年從事鋼貿生意的企業主告訴記者。
據上海市銀監局統計,在行業繁榮時期,僅上海地區鋼鐵貿易企業貸款余額一度接近2000億元。上海周寧商會的數據顯示,以銀行融資1600億的規模平均成本15%計算,鋼貿商每年支付成本近250億元,銀行在與鋼貿企業合作的過程中取得了豐厚的回報。
然而隨后的兩年時間,國內宏觀經濟下行,國內國外需求低迷,鋼材滯銷,鋼鐵價格倒掛使得鋼貿商損失慘重。“對于鋼貿類貸款,此前包括興業銀行、民生銀行都曾向當地商會表態不會一刀切。”何老板坦言。
但問題是,整個鋼貿行業因為聯保、互保混亂不堪,已經不是銀行能緩解企業資金鏈緊張的問題了,因此,銀行著手向鋼貿商們提起訴訟,也就出現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
“做夢都害怕抽貸”
“那時候,一噸螺紋鋼利潤就在1000元到1500元,堪稱暴利。”王磊(化名),曾在上海從事鋼貿生意。他介紹,由于潛在的需求預期,鋼貿企業開始一窩蜂大肆囤積鋼材。另一邊,鋼貿圈本身資金密集,流動現金規模大,融資成本高的特點也吸引了銀行的關注。
為了確保借款安全可靠,一種名為“聯貸聯保”的融資模式在銀行和鋼貿商之間應運而生。火爆的行情,加上“安全可靠”的融資模式,讓鋼貿企業受到了銀行的青睞,整個行業源源不斷地從銀行吸取資金。
事實上,對于如此貸款帶來的危險,銀行并不是不清楚。而他們想到防控風險的辦法卻是把風險轉嫁給連帶擔保人。《華夏時報》記者搜集了幾家銀行的聯保制合同,其中都有這樣一條規定,擔保人承擔無限責任,有些銀行甚至直接寫到銀行有權直接從擔保人賬戶上扣收包括本金、利息、復利等全部費用。
“2011年是鋼貿行業鼎盛時期。”王磊坦言。記者查閱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鋼材貿易貸款1.89萬億元,同期全國貸款總額54萬億元。鋼材貿易貸款在整個銀行貸款中的比例高達3.5%。
膨脹后的今天對于鋼貿商來說,最擔憂的就是在最需要資金的時候銀行“抽貸”。“銀行抽貸很嚴重。”在上海鋼材交易中心里,何老板告訴記者,“現在我們做夢都害怕銀行抽貸,銀行是壓死鋼貿商的最后一根稻草。”
銀行保衛戰
根據12家A股上市銀行披露的2013年報顯示,截至2013年末,12家上市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669.79億元,較年初增加763.18億元;其中,四季度環比增加212.81億元。在不良率方面,農行、交行、中信銀行排名前三,分別為1.22%、1.05%、1.03%,其余銀行均在1%以下。
“血淋淋”的數字說明了這場“保衛戰”之艱難。
今年3月份,銀監會下發了《關于做好2014年不良貸款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下稱《防控意見》),要求銀行加強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雙控”管理,增提撥備,充實資本,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并提出要及時開展壓力測試。
而在不良貸款總額不斷增加的背景下,各家銀行加大了對不良貸款的核銷。這意味著銀行業已經提前收縮戰略空間,為打贏“資產保衛戰”爭取了較大的戰略回旋余地。
數據顯示,截至3月31日,從已經發布2013年度業績報告的12家銀行不良貸款核銷情況來看,2013年12家銀行的不良核銷總額達到806.37億元,與2012年的328.54億元相比,增加了477.83億元,增幅145.44%。
“資產保衛戰”的指導性文件——《防控意見》要求,銀行要制定合理的不良貸款余額和比率年度“雙控”目標,特別要著力開展對產能過剩行業、融資平臺、房地產和鋼貿等重點領域、不良貸款快速上升地區以及集團客戶和小微企業的信用風險排查與防控。同時要加大呆賬核銷力度,穩步解決不良貸款和撥備余額“雙高”問題。
事實上,從源頭控制不良貸款的增長已經成為了銀行業“資產保衛戰”未來的主攻方向。從年報中關于今后風控工作的表述看,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成為各家銀行的共同選擇。
“最關鍵的是從上游控制不良貸款的生成,即對新增不良貸款的控制。”農行風險管理總監宋先平此前表示。平安銀行此前表示,未來該行將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防范和化解存量貸款可能出現的各類風險,嚴控新增不良貸款,保持資產質量穩定,穩步提高撥貸比和撥備覆蓋率。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