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直謀取突圍的國產鐵礦石來說,這不是一個好消息。
澳洲第三大鐵礦石商FMG總裁潘納威4月10日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稱,中國的城鎮化對鐵礦石形成比較穩定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公司剛剛完成擴產,年產量已達1.55億噸。
海關公布數據顯示,今年首季中國進口鐵礦石2.22億噸,同比增長了19.4%。中國對于進口鐵礦石的依存度仍然很高。此前有消息稱,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擬整合培育6-8個年采礦產能在3000萬噸的鐵礦石生產企業,欲將中國鐵礦石自給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2025年的50%。
“我們的鐵礦石從運輸時間上和成本上都很具有競爭力!背杀緸橥跸拢思{威顯然并不擔心中國可能增加的鐵礦石自給率對于他們造成影響。
一方面國外鐵礦石巨頭大舉擴產,一方面國內鐵礦石要提高自給率,一場以中國為主戰場的鐵礦石價格戰將不期而至。
國際大佬圍剿
據悉,FMG公司自2003年成立以來不斷擴大,以其驚人的發展速度,很快成為澳大利亞礦業出口中新的重量級公司。2009年,湖南華菱鋼鐵集團收購其17.34%股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這家澳洲公司自成立以來就與中國聯系緊密,其中95%的份額出口到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地區。
潘納威向記者透露,FMG公司自從2008年第一船鐵礦石運往中國后,到今年3月底累計向中國出口了3.3億噸鐵礦石。因為中國強烈的進口需求,FMG 決定負債下擴產,“我們擴建主要依靠借貸完成,總花銷90多億美元,現在擴建完成后,需要正常的現金流來還貸。”
事實上,國際三大礦業巨頭——巴西淡水河谷、澳洲力拓、必和必拓也均進入擴產高峰。從目前幾大主要礦山的擴建計劃來看,全球鐵礦石新增產能投產的高峰期是在2014-2015年。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鐵礦石海運增量約7000萬噸,預計今年將達到1.2億-1.3億噸。
國際礦業大佬們之所以一副“礦石不愁賣”的模樣,原因來自于中國對于鐵礦石進口的依存度。
統計數據顯示,2001年中國進口鐵礦石為9239.3萬噸,比上一年增長32.04%。到2002年中國鐵礦石進口突破1億噸,達到1.11億噸,同比增長20.67%。此后幾年,中國鐵礦石進口一直居高不下,年增長率都在30%以上。直至2010年鐵礦石進口增長勢頭有所放緩,較2009年略有下降,結束了自2000年來一直高速上升的勢頭。這期間,中國進口鐵礦石量年均增長24.4%。進口量的不斷攀升,也使得中國鐵礦石的進口依存度不斷提高,2013年中國鐵礦石進口依存度已近七成。
成本為王
為了擺脫國際鐵礦石企業“打工仔”的命運,中國鋼企及行業內人士一直在努力,然而卻因為鋼鐵行業薄利而不得不去選擇更便宜的進口鐵礦。
在礦價下行通道中,進口礦占據更大的比較優勢。據業內人士估算,全球三大礦業巨頭生產成本平均低于80美元/噸,而根據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的統計數據,4000多家國內礦山企業低于100美元/噸的占65%,在100-120美元/噸之間的占15%,其他高于120美元/噸,有的甚至達到140美元/噸以上。
據悉,FMG推進的擴建效果顯著,噸礦生產成本削減了15美元,到2015年噸礦生產成本將可能比必和必拓低3美元。目前,FMG鐵礦石價格盈虧平衡點低至70美元/噸,若生產成本繼續下降,礦價盈虧平衡點或將降至60美元/噸。
與鐵礦石價格暴漲相對應的是,鋼材價格的水平回到了20年前,這個“剪刀差”對鋼企而言是致命的。潘納威表示:“我們注意到中國新開的鋼廠很注重鐵礦石進口的效率和成本,所以很多鋼廠都在沿海建造,這樣能獲得更低的運輸成本!
艱難的突圍戰
那么,國產鐵礦石如何突圍?
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曾表示,近10年來,中國鋼鐵企業因高礦價累計多支出原料成本2萬多億元,巨額的原料支出吞噬了鋼鐵企業的大部分利潤。提高國產礦比例的實質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盡管加大國產礦比例已經成為業內共識,但是受制于資源稟賦、稅費負擔等諸多因素,我國發展國產礦仍存在諸多困難。即便是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的整合方案實施起來也是不易。
為了引導和調控市場行為,影響國際鐵礦石預期價格的形成,早在2011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正式推出中國鐵礦石價格指數。但在國際礦業巨頭們擴產壓價的打壓下,效果了了。
當前國際鐵礦石供給面已經出現過剩苗頭,如果中國自給率提升到50%之上,按照2013年8.19億噸鐵礦石進口量計算,進口量減量將會超過2億噸。礦業巨頭為了保住中國市場必定會采取價格戰,而這正掐住了中國高成本鐵礦石的死穴。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