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以來,我國華北、華東、華南以及東北地區霧霾頻現,整個中國東部大范圍污染天氣,已成為實現綠色發展亟須破解的課題。
霧霾的成因,可概括為工業化迅猛發展、城市化快速推進等人為污染因素和地理先天不足、惡劣天氣頻發等地理氣候因素兩大方面。值得警醒的是,人為污染因素是主導因素,地理氣候因素是誘導因素,兩者極易疊加,形成負面循環。
在我國,快速工業化基本上是一種粗放型、重污染的發展模式。我國“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國土面積僅占我國國土面積的8%左右,卻消耗全國42%的煤炭、52%的汽柴油,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的排放量均占全國的30%,單位平方公里的污染物排放量是其它地區的5倍以上。這三大經濟圈既是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也是霧霾頻發地區。
高速城市化促使大批城市迅速擴張,高樓大廈、大型工廠等建筑林立,競相擠壓遠郊的“綠色走廊”,造成“自然風帶”永久受到阻塞,綠地、濕地、農地等“城市綠肺”日益萎縮,城市自凈能力大幅度降低。
我國的“京津冀”、“長三角”西部有一呈“C”形的山脈群,由燕山、太行山、秦嶺、大別山、黃山、天目山等山脈圍合而成,此“C”形山脈像一個括號將兩個經濟圈囊括其中。“珠三角”地區北面也有呈“S”形的山脈群,由武夷山、南嶺兩大山脈接續而成,這些山脈群形成一個強大的自然地理屏障,阻礙跨區域性的大氣環流。另外,三大經濟圈人口密度遠高于全國其它地區,地理與人口兩種不利因素疊加起來,使得三大經濟圈不得不承受沉重的“霧霾之痛”。
另外,雖然學界目前無直接證據證明“氣候變暖導致霧霾”,但是,氣候變暖導致極端氣候頻發,部分極端氣候又誘發霧霾生成,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科學治霾“既慢不得也急不得”,關鍵是要“標本兼治,長期治理,區域聯動”,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落實治霾,使中國藍天白云的日子越來越多。
謀定而動統籌治理。治霾是一項國家工程,必須作頂層設計,全面統籌推進。一是加快制定清潔法案。“治亂”須出“重典”,對違法后果特別嚴重的,必須嚴肅查處,以儆效尤,實現最終善治。二是組織全國專家研究,提出全面科學的治霾方案,下達各地貫徹執行。三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摒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國家層面需加快制定相關扶持政策,盡快轉型升級。地方政府應痛下決心,限期淘汰高污染企業。四是真正落實區域聯動。霧霾之下,單個城市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區域聯動聯治、協同推進,責任共擔,利益共享。
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全面推廣低能耗、高產值的綠色技術,大幅度提高單位能耗產生的效益,大力削減煤炭消耗。對北方城市取暖等必須用的煤炭,嚴格實施脫硫、脫硝、除塵。經濟發達的大城市亟須治理機動車尾氣污染,淘汰高污染車輛,加快油品提升。
倡導生態統領理念。現實困境之下,應力推“生態統領”,把生態環保作為城市規劃的前置程序,合理規劃城市綠色空間布局,對所有規劃項目都進行環評和審批,注重城市環境承載力和城市通風廊道的需要。加強城市間邊界地帶的生態規劃和治理,防止出現“治霾盲區”。強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揚塵構造治理,最大限度降低車輪與塵埃的接觸頻率和面積,控制住揚塵的“第一源頭”。
完善大氣質量考核。一要全面考核空氣質量,設計更為科學的考核體系,既要考核城市監測點的監測結果,又要考核治污減排等治理工作,還要積極探索城市空氣斷面考核的新路子;二要提升排放限值標準,根據嚴峻的污染現狀,制定更為嚴苛的限值標準;三要分類制定考核標準,根據各地不同的地理等客觀條件,下達考核指標,如海濱城市、海島城市空氣質量考核標準應高于內陸城市;四要重視農村空氣考核,對大量焚燒秸稈等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當地政府應加大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