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一季度,我國信息化建設總體形勢良好。光纖寬帶基礎設施加速普及提升,“智慧城市”建設開展試點,電子政務進一步加強平臺集中和頂層設計,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大幅提高……這些層出不窮的亮點,正是經濟社會發展對信息技術強勁需求的表征。
然而,不容忽視的是,網絡提速慢、網絡運營與增值服務初現矛盾、信息化“花架子”工程等問題也更加凸顯。面對新形勢,我國如何加快寬帶提速工程?如何應對微信收費?如何有效杜絕信息化“花架子”工程?
基于對上述形勢和問題的分析,賽迪研究院副總工程師樊會文在日前表示,二季度一方面應加強對運營商的服務監管、對網絡服務業務創新加強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應加強對信息化工程的評價、審計與監管、建立完善信息化統計指標體系等。
信息技術應用熱點頻現
2013年一季度,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異常活躍,信息消費內需帶動作用明顯提升。
當下,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北斗系統以及智能汽車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突破為信息基礎的更新以及信息產品的更新換代帶來了強大動力。由此導致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熱點頻頻。
隨著各類數據量的急劇增長,數據存儲、數據處理與分析、數據應用等大數據產業快速發展,大數據商業模式正在成為行業關注的新熱點。在各級政府不斷加大政策和資金支持的環境下,物聯網、云計算等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展。目前,物聯網在汽車、家電、自動倉儲、制藥包裝等領域已經具有成熟的應用,并開始向民生領域拓展。
同樣,北斗系統民用化進程也顯著加快。2012年12月31日,交通運輸部啟動了第一個系統民用示范工程。與此同時,合肥、南京、上海等地也紛紛著手打造北斗產業園區,支持北斗應用示范工程。
在4月2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運行監測協調局局長肖春泉就曾表示,信息消費正在逐步成為當前的消費熱點和亮點。他說,在當前消費市場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以智能終端產品銷售、電信及互聯網接入服務、電子商務服務為主的信息消費增長迅速,這很明顯成為一個新的亮點。
坐擁全球最大的通信和互聯網用戶市場,信息消費將有望成為我國擴大內需的著力點。
從一季度來看,信息消費已經展現出不俗的帶動效應:一是信息終端產品,比如計算機、彩電、手機等保持高速增長。二是移動互聯網流量消費熱點突出,流量和收入增長均分別達到50%以上。三是信息服務消費,比如電子商務交易額、電信增值業務消費以及軟件技術服務消費都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四是信息消費對相關行業內銷增長帶動效應顯著,總體帶動相關行業內銷增長達到10個百分點以上。
信息化“花架子”時有暴露
盡管信息化領域總體態勢保持良好,但一些棘手的問題仍然暴露出行業的軟肋。其中,微信收費之爭,成為了一季度信息化領域的難題。
專家指出,在微信收費之爭背后,事實上反映出我國3G、4G網絡發展滯后,運營商對傳統業務過于依賴,電信行業競爭不夠充分等深層問題。持續多年的電信業改革已進入“深水區”,需進一步引入競爭,以市場的力量促進改革進一步深化。
與微信收費之爭同樣值得關注的是信息化“花架子”工程時有暴露。由于監管機制缺失,投入巨資的信息化工程在關鍵時刻失靈的現象頻頻發生。比如,為及時對污染源適時發出預警信號,有效提升環境監管水平,山西省環保廳投資8.5億元打造了號稱全國領先的“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但在山西長治苯胺泄漏事故中,這套系統未能起到防范并及時發現事故的作用。因此,進一步加強信息化工程評估、審計與監管已勢在必行。
市場需求引導新興領域發展
總體來講,2013年一季度我國信息化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展望第二季度乃至未來一段時期內,智能終端普及率將大幅度提高,通信基礎設施更加完善,云計算產業將快速增長,智慧城市建設將進一步加速……信息化將涉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就新興領域物聯網來說,目前我國物聯網技術標準走在國際前列,在智能醫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智能物流等領域也具有較為成熟的應用。隨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物聯網在經濟社會信息化建設領域的需求將迅速膨脹。截至2012年底,我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到3650億元,比上年增長38.6%,預計二季度,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4000億元。
同樣,云計算服務產業也展現出蓬勃增長態勢。隨著企業的積極投入和云計算技術的逐漸成熟,市場將成為云計算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在搜索引擎、數字內容、電子政務、中小企業信息化等應用領域云計算將取得突破性進展。據賽迪顧問預測,2011~2013年,我國云計算的市場規模將從2010年的167.31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174.12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91.5%。預計2013年二季度,我國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800億元。
從當前我國智慧城市的建設情況來看,應用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城市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互聯網、物聯網和云計算交融發展正在構建無所不在、物人共享的智能化城市基礎設施。二季度,隨著信息網絡設施的普及和提升、新興信息技術應用的創新發展,以及商業模式的不斷創新突破,智慧城市的建設步伐將進一步加快,政府、企業和公眾將從中受益。